安全生产月|福建省厦门市“智慧工地”助力项目管理“耳聪目明”
导语
今年6月是全国第23个“安全生产月”,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畅通生命通道”。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提升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内生动力,公司特推出“安全生产月”系列报道,厚植安全发展理念,凝心聚力共筑安全防线,以高水平安全管理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
“智慧工地”助力项目管理“耳聪目明”
“这是福建省首批智慧工地试点项目,上至塔吊高空吊装,下到井下隧道掘进,施工作业面实现可视化、管理数据化、信息化。”说起建设“智慧工地”,厦门地铁3/4号线项目的负责人林四新倍感骄傲。
公司承建的厦门地铁3/4号线项目积极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将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等集成应用于施工现场,“看”得见违章、“嗅”得到隐患、“听”得进劝诫,全面构建起“智慧工地”管理体系,让项目管理“耳聪目明”。
施工区域涉及井下有限空间、车站深大基坑、海岛护岸等多个重大作业区域。如何实现对现场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的全过程、全时段实时快速掌控,推动工地标准化与管理精细化高效融合,早出成效,成为这支建设团队的共同目标。
他们结合施工实际,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分析项目管理今后发展趋势,决定运用信息化管理、数字化管理手段建设“智慧工地”。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手段,在安全质量管理、实名制管理、远程视频监控、起重机械吊装、环境监测、危大工程等多个系统场景,建设数据管理平台,推动互联互通,实现对现场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的全过程、全时段实时掌控和可视化管理。
在推进“智慧工地”建设过程中,给机场西站起重作业区域规划了吊钩可视化管理。该区域属于厦门地铁3号线、4号线共用的地下负二层单层岛式车站,为长647米,深度22米,面积近10万平方米大基坑结构,也是全线塔吊作业最多的地方。“施工高峰期最多有6台塔吊同时作业,这也给施工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项目安全总监刘景文说。
鉴于施工中还存在安全监管盲区的现状,项目部引进防碰撞预警系统,实现移动端、PC端数据共用、视频共享,避免了群塔施工中大臂交叉作业而带来碰撞的问题,有效确保塔吊运行过程中旋转角度、吊高、小车位移、风速、倾角、载重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并进行数据留存、自动分析并提供预警机制。“我们现场的每一个操作都增加了2双‘眼睛’来为我们保驾护航,更安心。”塔吊司机张师傅如是说。
井下地铁盾构施工中,由于电瓶车必须逆向倒行与盾构机台车接驳,在倒车过程中由于电瓶车驾驶员视野受限,距离台车末端门架距离较远时,存在无法及时观测到后方轨道上的人员工作情况,容易出现安全事故。通过引入电瓶车智能预警刹车系统,不仅相当于有了“倒车影像”,还具有智能识别预警与制动双重功能,既能让电瓶车驾驶人员主动处置安全隐患,又能及时通知后方工作人员躲避,保障长盾构区间运输安全。
“请戴好安全帽。”在这里,只要一踏入工地现场的人员,其行为是否符合安全规范要求便在系统识别的范围内。项目部在施工人员必经通道及重要作业区域安装了“视频监控+AI智能识别+音柱”系统,具有安全帽规范佩戴识别、人员聚集分析、反光背心智能识别、烟雾及火焰识别、周界闯入智能识别等功能。如在钢筋加工厂等场地识别出明火或者烟雾情况,会第一时间自动启动报警功能,在发出警报的同时发送预警短信至管理责任人手机上,确保第一时间进行处置,从而实现智能化监控的目的。
项目部以建设“智慧工地管理中心”为依托,全面推进数字工地建设、智能智造应用以及信息化管理,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的手段实现数据自动采集、自动分析、自动预警。现已建有“深大基坑降排水数字孪生系统、电瓶车智能预警系统、BIM技术管理创新应用、盾构安全监控系统、渣土车管理系统、塔吊可视化管理系统、人员实名制管理系统”等13个信息技术管理系统。这意味着不管是高空、地面,还是井下作业,各个智能信息技术已全面推广。
该项目也因智慧工地建设成效显著,多次被评为厦门市企业良好信用行为,并被列入福建省首批智慧工地试点项目。
内容提供|白瑞生 顾芸侠
执行编辑|张心怡